业力和愿力哪个重要?你需要知道的区别!【音频版】

{"type":"load_by_key","key":"banner_image_0","image_type":"search"}

【以上是音频内容,可以点击播放】

🌟 核心疑问:濒死觉悟与业力、愿力有何关联?​

朋友们,我们总说 “神通不敌业力,业力不敌愿力”,那么业力和愿力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区别呢?好在开始这期内容之前呢,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大部分的人只有在濒死的最后时刻,才能真正觉悟呢?这个时刻和平时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讲觉悟呢,通俗来讲就是明白 “我到底是谁” 这个问题,而一个普通人如果不在濒死时,是很难去专注面对这个问题的。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我们可以一边打开手机播放我们喜欢的节目,比如通俗易懂的电视剧电影,另一边我们拿起一些经典去阅读,我相信绝大多数人,在受到手机外放声音的影响下,几乎很难真正有效的进行阅读和学习。​

🧐 业力牵引:心随境转的常态​

说到这里肯定就会有人不服了,认为自己能不受到外境的扰动,但是一个心定不住的人,还真就不可能做到不被外界影响,因为被这些声音吸引,心随境转几乎是一种必然,这就像有人叫你的名字,你下意识的就会回头去看,这只不过是因为你的心被业力牵引,不由自主罢了。​

人总会去选择做那些容易做的、容易理解的事情,迎难而上的人是极少的,这一点受到业障牵引,不由人自主。​

但是我们讲修行要反其道而行之,在这样的情境下,一个成天被业力牵引的人,是很难觉悟到自己的真心的。为什么?因为我们说觉悟自己的真心就是在讲看向自己,而一个人若要看向自己,他就不能看向其他外物。坦白讲,这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就能做到的事情。​

🔍 自主与被动:愿力和业力的本质区别​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说不看向外物,不是说去妄想有一个真我存在,然后我们就舍一切外物好去找一个真我,因为我们会发现,一旦我们这样做,我们只会在头脑的各种胡思乱想之间摇摆,最后非但没有变得更清静,反而还更加迷茫了。所以我们讲不看向外物,是在讲一种自主行为,而不是被动承受。​

什么意思呢?比如你现在马上把视线从屏幕上移开,转头随便看向什么地方,显而易见的是,你能觉知到自己眼前的画面发生了转变,但是在此之前,你显然没有受到任何外物的牵引,让你非要看向什么具体的事物,你只是主动把眼睛转向随便一个地方,所以你虽然看到了不同的画面,但是这都是你自主看到的。相反现在可能大部分人已经把头转回来,看向屏幕了,而这就不是一种自主行为了,因为你是受到了视频声音的这一个外境的牵引,才想要把头转回来看的。​

以上我们所描述的两者之间的区别,就是愿力和业力之间的区别。我们其实可以将业力举例为,我们听到一个东西掉在地上发出声响,然后我们转头去看是什么掉在了地上,这就是受到外境牵引。如果大家还是不能准确区分,那么我们不妨这样讲:​

  • 📌 愿力:由内而生的一种自主的趋向性,即 “种种心生,则种种法生”,是心能转物 。​
  • 📌 业力:受到外境牵引而生出的一种被动的趋向性 ,即 “种种法生则种种心生”,是心被物转。​

这其中唯一的差别不是现前的境有什么差别,而是一个人的行为是从心而发的,还是被外物牵引所致。我们讲一切修行,若不能明悟什么是正念、正知正行,那就不能说修行入了门。随缘生起的才是正念,因攀援外物而生的就是妄念。​

⚖️ 修行中的 “为” 与 “不为”​

我们讲随缘讲的也不是什么都不做,没有人可以什么都不做,“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天之道,万物养生本来就是佛道的根本意志。但是我们需要明白的是,不住相布施和住相布施有根本的区别。​

比如一个人他静极思动,想要做点什么事情,这是他没有定力吗?如果有人这样认为,那么他所认为的定就是坐在那里,心念一动不动才叫定,但是几乎不会有人能够做到这一点。事实上,静极思动是一种必然,因为生命本身就在于动,就在于阳生,就像一个人闲来无事,他的手上就得有个把玩之物用于把玩一样,他怎么也不可能做到一动不动,这一点,不论一个人修行到什么样的层次,他都会发现这个铁一般的事实,而且这一点绝不会因为他是谁、有什么样的修行就能有丝毫改变。坦白讲就是圣人,也不可能。​

为什么?因为我们说定说的是心不为外物所扰动,却从来没有说过,我们连心的妙用都要灭除,如果谁要这么认为,他就不能生出丝毫的所谓慈悲心,因为他的这种起心动念动的本身就是杀生之念。​

事实上我们讲乘愿而来讲的就是心有所感,有感而为,至于为的是个什么,那并不重要。什么意思?就好比道家讲的 “无为而为”,其实就是没有了,或者说去除了在人欲和种种社会习惯之下的 “伪”,以后所呈现出来的生命状态和行动,这就是无为以后的 “为”,所以无为里面的那个 “为” 就是人欲习气之为,通俗来讲就是我现在很无聊,总想做点什么,但做什么一点也不重要,我就是想动一动。​

🚦 业力与愿力:行为与结果的巨大差异​

但是业力就与此不同,因为业力会引导一个人的行为产生目的性,通俗来讲就是我现在不管无聊与否,但是在我的认识中存在一样事情,我好像必须要去做,我愿不愿意去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件事情是什么,也就是说我们讲业障,讲的就是心被欲望习气遮蔽,即使心无所感,也要有个目标,至于为不为不重要,重要的是 “为” 的目标是什么。​

这其中的区别听起来是非常细微的,但事实上却是天壤之别:​

  • 🌟 愿力主导:“我要做,且我做了,在做的过程中我不去分别” ,功成而弗居,离苦得乐。​
  • 🌪️ 业力主导:“我要分别,我想做的事情是什么,至于去不去做却不重要” ,无功而自居,苦难重重。​

🎯 目标设定的正确打开方式​

那有人可能就会说了,难道我们就不能设定目标吗?其实这里的关键点不在于有没有目标,关键点在于是不是只对结果感兴趣,对到达结果的过程则完全不感兴趣,甚至还有可能是厌烦。​

为什么我们说在业力的牵引下,在欲望习气的遮蔽下,所追求的目标大概率都无功而返?因为时刻都住在结果上,很多能量和专注都被头脑想象空转消耗掉了,所以你注定无法投入足够的专注力在过程上,然而过程才是结果显化的关键,就像你在当下的反应,决定了你的未来,结果能否顺利的显化,往往取决于你在过程上投入的专注度。​

其实这像极了我们的生命,死亡就是我们生命的最终结果,不是吗?如果你总是关注这个结果,那么你就无法体验和享受你生命的过程,你只会陷入到焦虑和恐惧,那么你的能量就会变弱,然后在你生命中所显化的各种结果,自然也都不会太好。​

但是如果你能尽可能多的把你的能量,投放到当下的体验上,我说的是当下没有你的头脑在预想着目标和结果的那种全然的体验,只是单纯的体验,只是全然的过程,那么请放心,一些比你曾经想象的结果和目标更加美好的事情,可能就会在将来的某一天随缘的发生。​

所以制定一个目标当然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在明确了这个目标和通向这个目标的具体路径之后,就把这个目标先暂时的放下,不要再去分别和思考关于这个目标的一切了,然后你要做的就是把通向这个目标你需要做的具体的工作,就像吃饭喝水、上厕所睡觉一样,自然的当做你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然后以正念的状态全然投入,忘记结果,相信我未来一定会有很神奇的事情发生,我之所以说神奇,是因为很可能你会在这个过程中,解锁了一些超越你当初目标的无限空间和可能,总之一切都是随缘的结果,并不是你应该瞄准的目标,也更不是我们此生来这个世界走一遭的目标,明白了吗?​

好了,非常感谢你能看到这里,希望能对你有所触动和启发,我们下期再见。​

「折叠思想馆」爱自己,是一生重要的课题。学会爱自己,才会爱他人;学会爱自己,他人才会懂得如何爱你;学会爱自己,才会与自己和解,与他人和解,与世界和解。从今天起,做自己的光——不完美,但足够明亮。
折叠思想馆 » 业力和愿力哪个重要?你需要知道的区别!【音频版】

发表回复

心启微光,点亮幸福生活图景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