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最了不起的能力:内核稳定




你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崩溃?


有人说,孩子不听话的时候,陪孩子做作业的时候,被孩子爸爸不理解的时候;也有人说,被人欺负的时候,孩子拒绝沟通的时候,生活琐事压力大,工作不顺心的时候;还有人说,孩子上学没有动力,拿着手机便不放,孩子自理能力差……

我们到底为何会崩溃?这个崩溃到底来源于哪里呢?你们在崩溃的时候又是什么样的感觉?




01



当一个人处于崩溃的状态时,那种瞬间的感受是非常个人化和深层次的。在心理学中,区分感受(feelings)和想法(thoughts)是很重要的。感受是直接的情绪体验,比如恐惧、失落、无助、伤心或无力感,这些都是在面对压力或困境时可能出现的纯粹情绪反应。而想法,则是我们对这些情绪的解释或反应,例如“我想要逃离这里”或者“我想打人”。


当你提到“想打人”的时候,这是基于某种强烈感受后产生的一个想法。在这样的想法出现之前,你可能会经历一系列强烈的情绪,如愤怒、挫败、绝望或者是被误解的委屈。这些情感可能累积到一个点,让人感到无法承受,从而产生了想要通过物理行为来释放压力的想法。


我们要学会区分感受和想法。所有的感受都是源自我们自身的内在体验,存在于我们的皮肤之内。喜悦、愤怒、悲伤、无助、害怕、伤心、彷徨等词汇描述的是我们内心真实的情绪状态。而像“我以为是什么”、“我认定是什么”这样的表达,则更多是基于我们对情况的判断或假设,属于想法范畴。


例如,“我觉得你很难过”这句话实际上是猜测对方的感受,而不是表达自己的感受。很多人会误以为加上“我觉得”三个字就能将其转化为感受,但其实这只是通过个人视角对他人情绪的一种猜测和解读,并不代表你真正了解对方的感受。


事实上,没有人能够确切知道别人的感受,我们只能猜测。真正的感受是我们自己亲身经历的情绪体验。


因此,当我们试图理解他人时,应该意识到我们只能猜测他们的感受,而无法真正体验到他们的情感。


“孩子,你看起来很难过。”


“孩子,听起来你很愤怒。”


“孩子,我看你今天好像有些无力感。”

这些表达其实都是基于我们的猜测。既然是猜测,我们就不能坚信它们是真相。


相反,我们应该意识到这些感受是我们自己对孩子的解读,需要进一步求证和核对。如果我们不加以求证,就容易活在自己的臆想中,忽略了孩子的真正感受。


很多家长在与孩子沟通时,常常会说:“我觉得你非常难过。”孩子回答:“没有。”家长却坚持说:“你肯定难过,怎么可能不难过?”这种情况下,家长把自己的猜测当成了真理,无形中将孩子变成了附属品,剥夺了他们表达真实感受的机会。

谈到崩溃时,我们常常认为是外界刺激导致了这种状态。比如孩子不听话,但如果深入思考会发现,即使没有这个孩子或这个特定的外在刺激,我们仍然可能会在其他情境下崩溃。因此,崩溃的根源其实并不在外在的因素,而是在我们内心深处。


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有人遇到同样的情况不会崩溃,而你却崩溃了;或者同一件事,别人从一个角度崩溃,而你从另一个角度崩溃。


这说明,崩溃并不是单纯由外部事件引起的,而是因为我们内在的情绪积累、未处理的压力和潜在的心理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在世界和应对机制,面对同样的刺激,每个人的反应都可能不同。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管理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以及我们是否能够识别并处理那些潜藏在表面之下的深层次问题。


同样一场淅淅沥沥的雨,有人觉得浪漫美好,有人却感到烦躁不安。面对相同的外在环境,不同的人会有截然不同的感受和反应。


比如,有人会感叹“哇,今天好美,这样的日子真是浪漫”,而另一些人则抱怨“烦死了,又下雨,鞋子又要湿了,真讨厌”。甚至同一个人,在心情好的时候会觉得下雨天很舒服,而在心情不好的时候会觉得下雨天特别不舒服。


这种现象不禁让人思考:到底是什么在起作用?唐代诗人杜甫有句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意思是说,当人内心充满感慨或悲伤时,看到花朵上的露珠仿佛是花在流泪;听到婉转的鸟鸣声,却只感到心惊胆战。这表明,真正影响我们情绪的并不是外界环境本身,而是我们内在的心境。


如果我们内在有一颗恒定、稳定的心,能够随时活在当下,我们就不会轻易被外界刺激所左右,更不会因为孩子的行为而崩溃。因此,我想为所有的孩子正名——孩子们并不是导致家长崩溃的原因,而是因为我们内在本身就有一颗容易崩溃的心。


家长们之所以会崩溃,并不是因为孩子或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而是因为我们内在的情绪管理和心理状态存在问题。


一个内在恒定、核心稳定的人,几乎不会被任何人或事轻易击垮。相反,一个内核不稳定的人,不仅会被孩子影响而崩溃,还可能因为婆婆、老公、朋友甚至社会的压力而频繁陷入崩溃的状态。总之,他们的生活仿佛是一场不断崩溃的循环。





02



那么,那颗容易崩溃的心是如何形成的呢?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需要一步步深入探究,直到触及最核心的原因为什么我们的内核会变得不稳定?


要达到内核的稳定,首先需要理解内核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导致它失去了平衡。为什么关键时刻总是无法保持稳定?为什么内在的“三脚架”总是缺一条腿?为什么内心的“炸弹”总是不停地炸出来?

传说中,有一位传奇人物,他每走一步都会有一朵莲花承接他的脚,天上有九条龙为他喷水沐浴。据传,他出生后走了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宣告:“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世人皆苦,吾当安置。”这十六个字概括了他的伟大志向与慈悲情怀。


这位传奇人物就是悉达多·乔达摩。尽管生于富贵之家,悉达多太子深刻体验到了人间的苦难。在他的一次次出行中,通过东南西北四门,他目睹了生老病死的无常,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与痛苦。这些经历促使他决心探寻苦的根源,并寻找解脱之道。


悉达多太子在31岁那年,在经历了多年的修炼后,终于看到了人间的真相。他曾尝试过各种修行法门,包括苦修和婆罗门、瑜伽等,在印度和尼泊尔的山林中度过了漫长的岁月。然而,尽管他尝试了众多方法,最终都未能找到解脱之道。


最极端的时候,他选择了苦行主义,几乎将自己饿得瘦骨嶙峋,身体仅剩皮包骨头。据说,鸟儿甚至在他的头上筑巢。他每天只吃极少的食物,一动不动地坐在树下冥想。


一次,他因虚弱过度,倒在了河边,差点淹死,也差点饿死。幸运的是,一位牧羊女给了他一杯羊奶,这杯羊奶逐渐恢复了他的体力,让他从极度虚弱中慢慢恢复过来。


悉达多决定再做最后一次尝试。他说:“这一次如果还不行,我就不起来了。”他最后选择了一种名为“内观法”(Vipassanā)的修行方法。这种方法强调通过深入观察内心,来洞悉生命的本质和苦的根源。


在第七天的夜晚,他抬头望向天空,看到一颗明亮的星星。那一刻,他突然发出一声感叹,仿佛看到了人间的终极真相。他领悟到:每个人本质上都是圆满具足的,每个人都拥有如来的智慧和慈悲,只是被贪嗔痴所蒙蔽,无法显现其本有的光明。


这一顿悟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悉达多明白了,解脱的关键在于放下贪欲、嗔恨和执着,回归内心的纯净与平和。

我们在前世积累的业力会在今世通过特定的家庭和社会环境显现出来。这种显现不仅是为了让我们面对过去的执着和欲望,更是为了通过经历和觉悟来超越它们。


后来我学习了心理学,并了解了“原生家庭”这个概念。这让我意识到,如果我们前世确实带有某些业力,如贪婪、愤怒、愚痴、傲慢和怀疑(即贪、嗔、痴、慢、疑),那么这些业力会通过选择特定的父母和生活环境来显现。


我们每一个圆融具足的灵魂来到这个世界时,都会通过原生家庭显化所谓的业力。这些业力实际上是我们曾经压抑的感受、未曾满足的需求,以及执着的观念与想法。我们带着这些未解的情绪和未消化的经历,选择了特定的父母和生活环境,以帮助我们在今世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和其他人成为了我们内在世界的镜子,他们通过与我们的互动,帮助我们显化并觉察到这些深层次的情感和需求。然而,很多人在追溯原生家庭的影响时,容易陷入一个误区: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在责备或批判父母上,认为父母是问题的根源。这是一种误解。


事实上,父母只是帮我们显化那些内在的问题,使我们有机会面对和处理它们。同样地,我们今生遇到的所有人、事、物,无论是以你喜欢的方式出现,还是以让你感到讨厌甚至伤害的方式出现,都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有些人你认为是贵人,有些人你觉得是不好的因缘,但实际上,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它们只是因缘而已。


所以,好的事情代表你之前有这个因缘,不好的事情同样也代表你有这个因缘。人间的一切皆是投射,万法唯心造。


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来滋养你的,而不好的经历则是让你更清晰地认识自己。每一件事的发生都有其背后的因缘,并非无缘无故。当你明白了这一点,便可以在每一个崩溃的瞬间回观自我,看到最真实的自己,看到那些贪、嗔、痴、慢、疑是如何显化的,这些负面情绪又是如何通过对方的状态、通过孩子、伴侣或任何让你焦虑的人显现出来。


如果你觉得对面这个人是好人,那么此刻的你其实是在将自己内在的美好部分投射到对方身上;反之,如果你觉得这个人一塌糊涂、无恶不作,那么不好意思,这正是你自己内在那个一塌糊涂、无恶不作的部分在这一刻投射到了对方身上。


因此,不要用二元对立的眼光——应该或不应该、对或错、好或坏——去评判身边发生的事情。


每一次外在的经历,无论是好是坏,都在帮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自己。通过这种觉察,我们可以超越表面的评判,触及更深层次的智慧与平静。


我记得一位哲学家曾说过:别人眼中的你不是真正的你,你自己眼中的你也不是真正的你,而你眼中的他人,才是你内心的真实写照。


当你看到一个“烂人”并觉得这个人很糟糕时,实际上是你内在那个同样糟糕的部分被映射了出来;当你觉得一个人很好,那是因为你内在也有这样一个美好的部分。你看到一片美丽的景色,感到美不胜收时,其实是在看到自己内心那份同样无法言喻的美好与和谐。


因此,当你的孩子某些行为让你崩溃时,表面上看是孩子的行为引发了你的反应,但真正让你崩溃的是你内心那颗千疮百孔的心。那些未解的情绪、未曾满足的需求和执着的观念,在这一刻被激发出来,显现在你面前。


在这些因缘尚未显化之前,我们本是圆融具足的灵魂,一切都在自然的运转中。


一个新生儿刚来到这个世界时,饿了会哭,尿湿了也会哭,他们只会用声音表达自己的需求:“我需要你满足我。”无论是被蚊子叮咬的瘙痒,还是湿透的尿布带来的不适,孩子都在通过哭泣寻求帮助。在这个阶段,孩子处于一种纯净、圆融具足的状态,尚未受到外界观念的影响。


然而,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开始通过他们的行为和态度显化孩子的业力。父母自身也带着未解的情感和匮乏,这些未处理的情绪和需求会影响他们与孩子的互动方式。父母可能会无意中将自己的控制欲、匮乏感和未解的业力传递给孩子,试图通过孩子来弥补自己内心的缺失。这种传递不仅来自父母,还包括家庭中的其他成员,如爷爷奶奶、叔叔伯伯等。在原生家庭集体的努力下,这些业力逐渐显现在孩子的生活中。


所以,当我们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时,无论是来自孩子的行为、伴侣的态度,还是其他外界因素,关键在于回观自己的内心。每一个让我们感到崩溃或困扰的瞬间,都是一个宝贵的机会,去觉察和理解那些潜藏在心底的情感和需求。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逐步修复那颗千疮百孔的心,回归到原本圆融具足的状态。





03



真正让你的心千疮百孔的根源在于你积累了太多被压抑的情绪。难过时不让哭泣,愤怒时不允许表达,生气时被制止——在父母眼中,只有平静和喜悦是被允许的,甚至笑多了都不行:“笑那么大声干什么?笑不露齿。”这些情绪的压抑成为了我们所有业力的基础,也是我们那颗容易崩溃的心的根本原因。


回忆一下,在你的生命中有哪些场景曾让你深刻感受到这种压抑?当你与孩子相处、与伴侣互动时,最容易崩溃的那一股情绪,往往就是你曾经压抑最多的情绪。


小时候压抑的愤怒越多,你现在越容易感到愤怒。然而,有些人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委屈。那些无法释放愤怒的人,内心充满了委屈。一旦他们偶尔爆发,可能会伤人伤己,尤其是对他人造成伤害。一个看似容易委屈、懦弱的人,一旦发飙,可能会表现出极大的破坏力。

一个经常感到悲伤的人,通常是因为压抑了大量的悲伤。它的另一极是麻木。为了避免再次触及那份被否定的悲伤,他们选择不再感受它,变得冷漠和疏离。

深藏的恐惧会导致未来不断担忧各种事情。它的另一极是什么也不怕。一个极度压抑恐惧的人,可能会表现得无所畏惧,甚至做出危险的行为,如过马路不看路、不走斑马线等,最终可能引发意外。


如果你的情绪在这两极之间摇摆,这说明你确实积压了许多未处理的情绪。要想在孩子面前不崩溃,最好的方法并不是试图通过改变孩子的行为来让自己保持冷静。这就像“缘木求鱼、刻舟求剑”,是无解的。因为你内心的那颗千疮百孔的心,那颗充满贪、嗔、痴、慢、疑的心,那颗情绪从未得到抒发的心,才是问题的根本。


要改变这种崩溃的本质,关键在于内观和自我疗愈。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方式来面对和释放这些长期压抑的情绪,而不是试图通过控制外界来避免崩溃。通过觉察和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我们可以逐渐修复那颗千疮百孔的心,实现真正的平静与稳定。




编辑 |

「折叠思想馆」爱自己,是一生重要的课题。学会爱自己,才会爱他人;学会爱自己,他人才会懂得如何爱你;学会爱自己,才会与自己和解,与他人和解,与世界和解。从今天起,做自己的光——不完美,但足够明亮。
折叠思想馆 » 一个人最了不起的能力:内核稳定

提供最优质的内容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