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认同:你真的理解接纳孩子的含义吗?



接纳,是新一代父母在养育孩子上越来越关注的话题。


70、80、90后的人多数都经历过原生家庭创伤,所以也格外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比较在意对孩子的尊重与爱。

但很多家长因为无法接纳和强迫接纳,又陷入了另一个痛苦的深渊。

在我的直播间,我让家长们给自己对孩子的接纳度打分,一开始,大多数打4到7分,甚至不少打了9分。

当我对接纳的标准做出解释后,再让家长们打分,整体分数都在下降,9分的人已经很少了。


的确,我们很多人对接纳是有误解的。



很多人认为的接纳是头脑的接纳,这种接纳


忽视了自身、忽视了环境、压抑了自己。







这其实是一种纵容,

纵容的后果是压抑自己后对孩子的反弹和爆发,无论对自己还是孩子都会导致巨大且易循环的伤害。



那什么才是真正的接纳?

接纳与不接纳的标准如何区分?




事实上,接纳与不接纳最核心的部分是我们的感受,以感受为准。






当一个孩子的行为发生时,如果你内心的感受是平和、愉悦的,那孩子的行为你就是接纳的。


如果你内心的感受是不舒服的,可能是难过担心、悲伤无助、害怕愤怒……那孩子的行为你就是不接纳的。



很多人误以为的接纳其实只是头脑的接纳,真正的接纳来自于心。





接纳这件事,并不是说我们想就有,它是一种能力,是我们在自我成长过程和人际关系里需要的核心能力。




而接纳并不是一成不变,它会随着一个人的自我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面对孩子同样的行为,我状态好时能接纳,状态不好时不能接纳;

环境适合时我能接纳,环境不适合时,我不能接纳,这是很正常的。

比如:

你今天心情很好,也好久没有陪孩子了,孩子说想去麦当劳,你听了可能就会很开心地说:“好啊!”


你去了,你的内心是平静的,甚至还有一些开心。


你心里可能会想:哎呀!我终于忙完自己的事了,可以有机会陪陪孩子了。





这时你能接纳孩子的行为。







可换一种情形,如果本身你今天很忙,手头一堆工作,还有几个会议要开,面对孩子的需求,你可能会焦虑或者愤怒。

你可能会想:陪他去我担心工作做不完,或者我都这么忙了,你还要给我添乱。


这时,你是不能也不必接纳的,那就要把你的不接纳回馈给孩子。

你可以告诉孩子:“抱歉啊,孩子,我去不了了,你这么说的时候我其实挺难过的,我也很想陪你,但今天我有很多工作,没有时间陪你去了。”

另一个环境的变化很好理解,孩子踢足球这件事,如果是在操场上,相信多数的人是可以接纳的。


但换个环境,如果在客厅里,我想多数的人就不能接纳,毕竟很容易弄坏家里的东西。

或者对于孩子大声玩闹这件事,在家里还比较容易接纳,但是换到公共场合,你就不容易接纳。

所以,


我们要承认一个事实,同样的行为有时我能接纳,有时我不能接纳。





并不是随时随地都接纳孩子所有的行为才叫好父母,因为没有一个可以完全接纳孩子的父母,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

很多家长学了心理学,学了一点亲子教育的理念后,只知道一个概念就要求自己去接纳孩子的行为,就很容易走向纵容。


因为你已经忽略了自己的存在和感受,接纳的本质是,


我接纳你,但不代表我要跟你一样。

它的意思是,我们接纳一个人的行为不代表我要认同他,接纳≠认同。


在直播间里,有人不接纳旷老师在镜头前大声擤鼻涕,好嘞,你不接纳我知道了,但我还是要擤。


因为我能接纳你的不接纳,但我还是选择接纳自己,尊重自己的感受。

所以,我接纳你在镜头面前擤鼻涕,但不代表我要在镜头面前擤鼻涕;


我接纳你不接纳我在镜头面前擤鼻涕,但不代表我就不擤鼻涕了。




重视你自己的感受才是真正的接纳之道,




头脑的接纳与平和的接纳,在品质上有天壤之别




,这个品质带给孩子的感受也不一样。





但我们常常会犯一个错误,给孩子双重信息,我小时候也经常接收到妈妈这样的信息。

中午我不想睡觉,跟我妈说:“妈,我想去隔壁哥哥家玩一下。”我妈就说:“去啊。”

我就不知所措愣在那里,拿不定妈妈的意思是让我去还是不让我去。


听语言的内容是我可以去,可我一听那个能量就知道,哎呀!不能去。



所以,给到孩子双重信息,孩子会蒙掉,




双重信息也叫不一致信息,就是你的心和你的语言表达的东西是不一致的。





哪个信息的能量更大?孩子会更重视哪个讯息?



在与人的互动中,语言的能量占比有7%或者8%已经很高了,最多到10%,而肢体、语气、语调的能量所占的比分大概在90%以上。


很多人来到我的课堂说:我爸爸从来不骂我,但他只要给一个眼神,我就知道他要干嘛,我就知道他高不高兴。



有时候不说话的父母更可怕


,一个眼神你就已经知道该乖乖地要按照他的那个样子去活,你就已经不敢去呈现真实的自己,不敢去表达真实需求。

这种孩子更可怜,他们每天一回到家就要去打开他的雷达,去感应今天家里气氛怎么样?爸爸妈妈高不高兴?


本来察言观色是个很好的能力,但如果


长期让一个孩子去察言观色,他就会变成一个很难跟自己内在感受相处的人。





因为他忘掉了自己的身体、感受,把所有的能量都投射到了环境中,甚至他需要屏住自己的呼吸,没办法在那个片刻做他自己。

他可能会压抑自己的需求,他知道一个行为爸爸妈妈会有怎么样的反应。

所以,只有真正懂得了接纳,才能如实地根据自己的状态和环境有选择地去接纳孩子;


同时在不能接纳孩子时能平和、如实地把自己的感受、想法、需求反馈给孩子,才能让自己和孩子双方都有好的能量品质去学习工作,成长生活。







「折叠思想馆」爱自己,是一生重要的课题。学会爱自己,才会爱他人;学会爱自己,他人才会懂得如何爱你;学会爱自己,才会与自己和解,与他人和解,与世界和解。从今天起,做自己的光——不完美,但足够明亮。
折叠思想馆 » 接纳≠认同:你真的理解接纳孩子的含义吗?

提供最优质的内容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