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不舍得睡,是情绪没被满足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

晚上11点多:好困好累,该睡了,那我看完这集电视剧就睡,或者我打完这局游戏就睡。

凌晨12点多:我再看两章小说就睡。

凌晨2点了:我舍不得睡,想再玩会儿手机……

表面上,这是“拖延症”或“自制力差”,但其实你这种报复性熬夜的本质,是:

白天的情绪需求没被满足。

什么是“报复性熬夜”?——

就是白天被各种事情占据,晚上舍不得睡,拼命找补回属于自己的时间。

比如:

上班族加班回家拾掇完一切,都十点多了,即便已经很累很困了,还是会硬撑着看剧到半夜;

再比如宝爸宝妈们,白天带娃精疲力尽,等孩子睡着后就会偷偷玩手机到深夜,享受这难得的“自由”。

我们会觉得白天的时间属于公司、家人、孩子或者其他的事情,只有短暂的晚上才是真正属于我们的。

从心理学角度看,”舍不得睡”其实是一场潜意识与现实的博弈。

我们的大脑正在用这深夜时分,悄悄地完成这三件重要的事:

第一,情绪补偿。

白天我们可能承受了太多的情绪负担:

工作压力让人喘不过气,社交场合的强颜欢笑也耗尽了我们的能量,日复一日的重复生活让我们觉得一切都没有意思。

这些被压抑的情绪需求不会凭空消失,它们会转变成夜深人静时的强烈渴望,比如放松和快乐。

我们会通过刷短视频获取短暂的愉悦,用追剧获得情感代入的满足,在社交媒体上发泄寻找共鸣。

这种补偿行为看似在”浪费时间”,实际上是在重建我们白天被破坏的心理平衡。

第二,找回自由。

现代人的时间往往被各种外部要求切割得支离破碎:

通勤时间、工作时间、家务时间…

当一个人长期处于”被支配”状态,大脑就会产生对自由时间的强烈渴求。

夜深人静时,没有老板的消息、没有家人的打扰、没有社交的压力,这种”完全属于自己的时刻”让人忍不住想要延长再延长。

熬夜背后,其实是:

对生活控制权的争夺。

第三,逃避未来。

“明天”意味着又要面对不喜欢的工作、要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还要重复同样的生活,想到这些我们的潜意识里就会产生一种抗拒。

延长今晚的时间,就等于推迟那个不愿面对的明天的到来。

这解释了为什么越是生活不如意的人,越容易陷入”熬夜-晚起-效率低下”的恶性循环:

因为每个夜晚都在不自觉地推迟新一天的压力。

从短期来看,熬夜帮我们补回了情绪;

但长期来看,它会导致我们免疫力下降、记忆力衰退 ,而且因为我们睡眠不足了。

所以情绪更容易焦虑抑郁,而且还会让我们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晚上睡不着→白天没精神→效率更低→晚上更想熬夜。

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我给大家三点建议:

承认你的情绪需求:

与其批判自己“又熬夜”,不如坦诚面对自己的内心:

“我最近需要更多的休息/快乐/自由。”

承认这一点不需要有羞愧感,因为每个人都需要。

你可以用其他关照自己的方式来满足自己,而不一定非要用熬夜来弥补。

白天给自己找自由时间:

哪怕只是午休时散步10分钟、下班路上听喜欢的歌,都能减少晚上的“报复欲”。

时间不在长,关键是能让你体会到放松或愉悦。  

设置睡前过渡仪式:

提前30分钟就关掉刺激性的内容。

比如:

短视频或者电视剧,换成听音乐、写日记等舒缓活动。

然后闭上眼,在大脑里想象一些安静舒适的场景,比如:

躺在草坪上晒太阳,或者坐在海边吹风等等,这都可以帮助你入眠。  

你身边有人总是跟你传递负能量。

你可以用你的表达和行动拒绝对方的这种抱怨,保护自己的情绪。

而如果你最近工作压力非常大,甚至出现了睡眠障碍,那可以跟我们的咨询师聊聊哦。

最后我想说“舍不得睡”不是你的错,只是你的情绪在悄悄喊渴。

但别忘了,真正的自由不是透支黑夜,而是在白天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光。

【折迭思想馆】一个有思想的心理内容分享平台。《爱与幸福》 从今天起,做自己的光——不完美,但足够明亮。
折迭思想馆 » 半夜不舍得睡,是情绪没被满足

发表回复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