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努力”不再改变命运时,为何社会越富裕,底层却越难翻身?年轻人也越来越疲惫、焦虑、内卷、躺平。

📚 精英的傲慢:为什么社会戾气越来越重?这本书给出了扎心答案

大家好,刚好最近看了一本书《精英的傲慢》,这本书写的也许没那么精彩,甚至枯燥冗长,但我觉得很有力地解释了最近几年发生的各种社会现象。

🔥 社会戾气从何而来?

社会戾气重,各种圈层对立越发严重。大一点说,特朗普以压倒性优势当选美国总统,世界各国都开始逆全球化。现在很多年轻人越来越倾向于选择”躺平”。不仅如此,他们对一些话术深恶痛绝。

比如如果有什么大V或者专家的话语表示:”你不成功是因为你不够努力,应该多找找自己的原因”,那么他必然翻车,会受到所有网民的围剿。因为在大众看来,你们是一些吃到红利的既得利益者,凭什么对我们指指点点,甚至嘲笑我们这些努力生存的普通人。

大众对精英、专家、大V等身份近乎产生的一种天然的反感。这些现象啊,说不定都能从书中得到一些侧面的解释。

🛡️ 我的”耐冲王”经历

从今年年初开始,因为某些原因,我就一直在被”冲”。现在朋友已经开始叫我”传奇耐冲王”了。每次被冲的时候,总有看我不爽的人翻出我的学历,说”挖出来这个up只是个中专,所以他的画没有价值”,搞得好像发现了什么不得了的秘密一样。

实际上老观众都知道,我刚当up主几个月,就已经在视频说了自己的成长故事了,从来就没隐瞒过自己受教育的经历。刚好呢《精英的傲慢》这本书几乎有一半都在讲文凭主义的问题。

🎓 文凭主义的真相

大家可能有一种印象:中国的学生比较内卷,个人补课做题没有娱乐时间,只能面对一个又一个的考试,最后挤进大学;而欧美那边都是快乐教育,对于大学文凭是无所谓的态度。但事实恰恰相反,文凭在美国也很重要。

书开头讲了这样一个例子:2019年,包括耶鲁、斯坦福等名牌大学爆发了一则丑闻。有一个叫辛格的人开了一家服务公司,专门给有钱的父母提供服务。他会付钱给高考的监考人员,让他们修改答题卡,提高成绩,或者直接贿赂大学教练,让教练把申请的学生指定为学校招募的运动员。

这项服务并不便宜,譬如有个家庭直接付了120万美元,耶鲁大学就以足球专业生的名义,录取了他们的女儿,尽管他从不踢球。事情败露后,辛格把自己干的事称之为”走侧门”。

💰 后门VS侧门

这件事在美国爆发了很大的争论。大家都很愤怒,特朗普的代理人在新闻上炮轰自由派精英:”你们不是总在谈论人人平等吗?不是说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公平的机会吗?结果你们就给钱弄虚作假,把名额从那些真正有能力得到他们的孩子那抢走了。”

对面马上开始反击:”特朗普的女婿,尽管成绩平平,还是被哈佛录取了,因为他父亲给哈佛捐赠了250万美元。你特朗普自己的孩子读大学时,也给学校捐了150万美元。”

换句话说,辛格的作弊是”走侧门”,这种直接给学校捐款,就是”走后门”的。二者都是用钱买文凭,但在道德上有所区分。走后门的钱会直接给大学被拿去改善教学环境,走侧门的资金流向了第三方,因此一个合法,一个非法。

但如果从公平角度来看,后门跟侧门其实很难区分,都是富裕家庭孩子的优势,他们让金钱凌驾于层级之上。

🚪 “正门”就一定公平吗?

当然这种现象在我们国家也许并不普遍,大家更多的还是走”正门”,也就是说是否被录取,取决于你的高考成绩。那问题就来了,”正门”就一定公平吗?

你可能会觉得当然公平了,我们十几年寒窗苦读,每天做题不就是为了把别的考生比下去吗?这都是我们自己的实力。虽然中国的情况我不知道,但书中总结了美国的情况,结果显示”正门”也不太公平。

根据调查,美国高考分数与家庭收入密切相关。一个学生家庭越富裕,他可能得到的分数也就越高。这个道理很好理解啊,富裕的家庭不仅让孩子参加各种预备课程,请高级老师补课,还重金找私人招生顾问,帮大学申请书润色,让孩子参加舞蹈课、音乐课,甚至练习击剑、壁球、高尔夫、长曲棍球等精英体育项目,这样就更容易加入大学运动队。

再就是学费了,与那些需要经济资助的学生相比,大学更喜欢录取那些无需资助的学生。结果就是美国常春藤联盟高校(类似于国内985)中,2/3的学生来自收入排名前20%的家庭。普林斯顿大学和耶鲁大学中,来自全美国1%的富裕家庭的学生,比收入居于美国后60%的家庭的学生还多。

所以从结果来看,尽管以成绩定胜负看起来很公平,但每个学生的机会完全是不平等的。

⚖️ 优绩主义的起源

你可能会想,这本书是批判有钱人给社会带来的不公现象,这种事还需要批判吗?不是都心知肚明吗?诶并非如此,这本书直接向优绩主义本身进行的开炮。

优绩主义是怎么来的呢?谈论教育之前还得回到宗教上来。在西方的宗教中,上帝是干嘛的?是救赎人类的。后来人们对这套体系陷入了一个疑问:

首先,信徒能不能凭借善行,主动找上帝求队救赎呢?如果救赎是我们可以努力赢得的东西,那不就是自救吗?那我看你这上帝也不全能,不然一开始全救了,不就完事了,还得我们求你啊?

那如果救赎是无法凭我们努力获得的,只是上帝的恩典,那上帝确实是全能的。但问题在于,一个全能的、对世间一切都负有责任的上帝,必须也为恶的存在负责。假如你上帝是正义的,你怎么会允许恶和苦难存在于世间呢?

所以说”上帝是正义的”、”上帝是全能的”、”世间存在邪恶”就是一个不可能三角。最后那些宗教大能也懒得跟你编什么逻辑了,他们直接赋予了人类自由意志:”邪恶确实存在,但是都是你们人类自己干的,我们上帝是冰清玉洁的。他奖励人们的善良,惩罚人们的罪恶。”

换句话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那是因为你行为良好,奖给你的;瘟疫、干旱、走路上被雷劈死了,那是因为你是罪恶的,这是惩罚。

💳 从赎罪券到资本主义精神

结果呢,大家为了获得救赎,就不停祈祷、做弥撒、行圣礼。那些宗教大能又寻思你们这样多麻烦,我直接卖你们赎罪券就完事了,效用类似于游戏中的月卡,可以加速忏悔进度,缩短在炼狱停留的时间。

后来马丁·路德、约翰·加尔文等人实在看不下去了:”神圣的上帝岂是这样被你们用来发财的?管你做善行还是举行仪式,我们不能祈求进入天堂,更不能花钱买一条路进去,这是对上帝的亵渎。我们每个人都是听从上帝召唤来到世上,从事某项职业的。能否被上帝选中,是与个人努力完全无关的恩赐。”

OK这下信徒不纠结了,他们只能尽力做好工作,回应这种召唤,毕竟这就是获得救赎的标志嘛。工作的意义也不能是为了赚钱享受,而是颂扬上帝。为了享受而去工作,那是要下地狱的。

想想看,每个人都努力工作,又很少消费,会发生什么呢?没错,资本的原始积累就完成了。可以说,这种新教伦理,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文化基础。

🏆 现代优绩主义的诞生

到了现代社会,大家对上帝的信仰渐渐消退了。当”上帝的恩赐”这层Buff消失后,人们又会怎么看待自己的努力呢?

既然不用回应上帝的召唤了,大家就都会觉得自己是”天命人”。表现形式是大家的主观能动性和信心越来越强,认为自己可以自我实现、自给自足,并且没有理由对自己的成功感到愧疚或者感恩。换句话说:”我成功是因为我努力。”这就是优绩主义的来源。

我们回到前面那个上大学的例子来啊。20世纪初,像哈佛之类的名牌大学能否入学,学业能力并不重要,你家只要背景牛逼,能负担得起学费,那就能读。而且那时交通没现在这么方便,很多学生择校都是就近。

但随后有些教育家觉得,大学应该招收基于美德和才能的”自然贵族”,用以替代那些建立在财富和出身基础上的”人造贵族”,这样才能推进阶层流动啊。于是推出了各种标准化测验,按照成绩对学生分类,以此来挑选精英。

🎯 择优录取的意外后果

结果您猜怎么着?这样改革以后,竟然更大的增强了对富家子弟的吸引力。因为在过去,父母把孩子送到名校,相当于把他们送到上流社会,与别的贵族交往。但大家都明白,这是跟钱包鼓不鼓相关的。那些读不上的也不会酸,他会觉得自己命该如此。

可现在是择优录取,要是还能读上名校,那就意味着不是靠钱呀,是孩子本身就有卓越才能啊!而且一个大学淘汰的学生越多,录取难度越高,就越有吸引力。

但就如我前面所说的,美国的大学,不管你是正门、后门还是侧门进去,那都是要有经济实力的。研究表明,在美国,尽管名校会优化一个学生的经济前景,让他找到薪酬更高的工作,但很少很少让学生实现阶层跃升,因为大部分名校学生本来就很富有。

😤 精英的道德优越感

以前那些美国的教育家让大学按成绩招生,是为了解决不平等,加剧提高阶层流动性。但在实践中,大多数名校更像是巩固特权,而不是扩大机会。

不过因为表面上还是择优录取,现在几乎大部分精英学生都会有一种心理错觉和道德上的优越性:”我能上这么牛的大学,是我自己学习能力牛逼,你们这些考不上的,别酸啊。”

当人们都相信成功是自己的功劳以后,他们就会不自觉地相信失败的人不如他有价值。那这样会导致一个什么问题呢?

🌍 社会层面的影响

问题多了去了。先说社会层面的影响:既然我考上好大学,完全是因为我自己努力,那么推而广之,我赚很多钱,取得很大的成就,当然也是因为自己努力。

正如马克思·韦伯所说:”幸运的人很少对自己拥有好运的事实感到满足。除此之外,他还想确认他有权利获得自己的好运。他想要确信自己理应获得这份成功。最重要的是,他想要确认与其他人相比,他更配得上这份好运。他还想要确认不那么幸运的人所经历的不幸都只是他们自己应得的。”

然而事实表明,你在任何领域取得成就都是跟运气高度相关的。

💻 比尔·盖茨的运气

拿赚钱来说,我以前就举过这个例子:在西雅图的郊区有个中学,一名老师突发奇想,用旧货义卖赚到的3000美元,租了一台计算机。而那时才1968年,别说中学了,当时绝大多数大学、研究生院中都没有这样的计算机。

根据联合国的数据,1968年,全世界有3.03亿高中生,其中1800万是美国人,有27万人住在华盛顿州,十多万人住在西雅图。但只有300人在这个郊区学校读书。意思是全球每100万名高中生里,只有一个有机会进到有计算机的中学读书。

刚好这300个学生里面有一个叫比尔·盖茨。除了比尔·盖茨,保罗·艾伦和肯特·埃文斯对这玩意也很感兴趣。最后盖茨和保罗共同成立了微软。但这三人中,埃文斯其实才是最聪明的,学习成绩最好的。但高中毕业前,他在登山中发生事故死掉了。

美国每年只有30人在登山中遇难,高中生登山遇难的概率同样是百万分之一。这个世界太复杂了,存在着无数变量。所以在我们控制之外的行为产生的影响,一定比我们有意识的行为产生的影响要大。这就是运气的力量。

🤔 我的成长反思

但在优绩主义思维下,很多人会忽视这种力量。就比如说我——我从没想过学历造假,如实告诉大家,自己就读了个中专,自己家庭条件差。其实更隐秘的动机是,我曾经把低学历当成了一件”袈裟”。

真的,我以前一直觉得自己特牛逼,在这种环境下出来还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简直太励志了。我觉得与其学历造假,如实说自己没读过书,难道大家不是会更佩服我吗?

但我现在不这样想了。虽然我出生在一个”天崩”家庭,但我早年能在游戏中赚钱,现在能当自媒体,是因为我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在玩电脑。在小学六年级,还参加了一次全市小学生打字比赛,别人平均每分钟三四十字,我每分钟120字以上,拿到了市冠军。测试老师来统计成绩时,还以为看错了。

以前评论区还有人说我编故事,说”你这家庭环境这么困难,哪来的电脑”。去年武汉有个黑社会被抓了,媒体形容他的人生堪称现实版的《狂飙》。这个村子几千号村民,曾经每到过年过节都会收到村子发的礼物,有时是米面粮油,有时是家具电器。譬如今年送沙发,明年送彩电,有一年送了电脑。而我妈的户口刚好就在这个村子,所以我家虽然穷得揭不开锅,但就是有一台电脑,而那时连网吧都没多少个。

我妈的经历就更神奇了。她不是我外婆亲生的,我外婆有七个儿子,我妈原生家庭有七个女儿。两家都觉得同样性别的小孩太多了,在医院碰到后,就把最小的女儿和最小的儿子交换了。所以我妈才成为这个村子里的人。

总之作为一个从小就玩着网络游戏,泡着网络论坛的人,我的网感在同龄人中属于顶尖的那种。后来从事和互联网打交道的工作就都非常顺利。

🍀 重新认识运气

所以我现在从不用”励志”这种叙事来总结自己的成就,全部归纳于运气。这样会使我想象自己不那么幸运时的样子,也就不会那么傲慢了。

就算那种看起来是靠个人努力的领域也是如此。譬如当歌手、演员、体育明星,这都是需要天分的。而很多人拥有这样的天分,并不是他的功劳,而是他的运气。

譬如C罗、梅西这样的顶级足球运动员,他们当然很努力,但没有顶级的天分,光努力有个屁用?那些成功者只是生活在了碰巧奖励他拥有的天分的社会。

打个比方,现在的社会肯定很重视和奖赏具有足球天分的人。如果C罗梅西出生在文艺复兴时期呢?那就没他们啥事了,因为那个时代对艺术家需求更大。

同理,有些活在当代的人,可能也有顶尖的才能,但社会并不看重这些才能。譬如世界扳手腕冠军,可能扳手腕技术和C罗梅西踢球技术一样好,但他也只能在酒吧和几个零星的顾客玩玩。

如果你认同出生在富裕家庭的好处,并不是一个人理应享有的,那么拥有某种特殊形式的天分,也不是一个人理应享有的。

💬 优绩主义话术的双刃剑

当然在过去几十年,整个社会从上至下,绝大多数人都不会这么想。更常见的思维方式是”人的命运是由自己掌握的”,将世俗的成功与道德上的正当性联系起来。

还有一种话术叫做”阶层跃升”。什么意思呢?总结起来就一句话:”只要你努力,你就能成功。”甚至有段时间这种话就像念咒一样,每个人都在说什么”360行行行出状元”、”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任何人都能出人头地”。

但这种话术是个双刃剑。他有时可以鼓舞人心(我困难的时候特别爱看成功学,给自己打鸡血),但另一方面他令人反感,因为这句话折射的意思是:”你不成功,是因为你不够努力。”

这就是优绩主义最大的问题:祝贺成功者却诋毁失败者,即使在失败者自己眼中也是如此。对那些找不到工作或者入不敷出的人来说,他们很难摆脱一种令人沮丧的想法:他们的失败是自己造成的,他们纯粹是无能或没有努力追求成功。

😔 现代人的精神困境

在过去,如果你是个下等人,比如佃农、奴隶,那你其实能安慰自己:”命不好,没办法。”但现在情况完全不一样了。

书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今天所有的人无论多么卑微,都知道他们有过机会。他们有义务承认自己地位低下,不像过去那样,可以说因为自己被剥夺了机会,而是因为自己比别人差劲。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下等人没有现成的柱子来支撑自己的自尊。”

而且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的问题是:赚钱多,只是因为你满足了市场需求,和道德价值是完全不相干的事。比如《绝命毒师》里面的高中化学老师,用知识制作了纯度非常高的冰毒,盈利了几百万美元,远远超过了当老师的收入。但绝大多数人应该都认同他作为教师的贡献更大。

再者,努力真的就能成功吗?阶层跃升这件事有多难,懂得都懂。就美国这种情况,连受教育的机会都被精英们以这样那样的形式垄断了,扯什么阶层跃升、美国梦,那就是天方夜谭。

🗳️ 政治领域的优绩主义

而过去一段时间,不管是希拉里还是奥巴马,他们出来喊的总是那套优绩至上话语,非常喜欢说”努力就能成功”,也经常大谈”机会”。但事实又很打脸:阶层固化越来越厉害,底层人民越来越不满。

而且他们还很喜欢谈全球化,支持商品和资本跨国界自由流动,一切都由市场驱动。在他们的话术中,这不是左右之分,而是”开放”和”封闭”之分。全球化是进步的、开明的选择,保护主义是狭隘的、部落式的心态。

但因全球化受益的只有那些商业精英而已。他们对国家身份也没什么忠诚度,因为他们的伙伴是世界上其他地方的商业精英。底层人民再次被甩到了身后。

😠 底层愤怒的爆发

面对这种不满,他们对”机会平等”的理解是这样的:不管是上大学还是找工作,择优录取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呢我们不能设置门槛,得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比如黑人、女性、移民、难民…全部都应该得到机会。

这不会让那些失败者觉得开心,他们反而会觉得:”老子排队等着美国梦实现呢,你找一堆什么怪物插我队伍前面来了?”精英们却说这些反对者都是”白人垃圾”、”种族主义者”、”乡巴佬”。

特朗普很懂利用这些怨恨,所以再次取得压倒性的胜利。当然除了美国,全球情况其实都差不多。

 

🇯🇵 日本的”无敌之人”

2022年安倍遇刺后,一个词在日本登上了热搜:”无敌之人”。在优绩至上的社会中,他们是一群被抛下的人,对社会已经绝望了,索性不再依赖社会信用体系,生活无所畏惧。他们会用破坏秩序、对他人施加影响来体现自己的存在感。

症状轻一点,就每天在网上到处攻击这个那个;症状重一点,可能就会做出更加过激的行为。

所以某脱口秀演员引起这么大的反感,并不令人意外。很多底层男性光是生存就已经很痛苦了,在经济下行的周期内,这些人是高度承压的。虽然他们不至于成为”无敌之人”,但可能索性已经放弃了繁殖,不图任何女性喜欢,自己就老老实实工作,消费一些文娱产品。

然后有人非要出来嘴贱说什么”明明那么普普通通,却又那么自信”、”奋斗需要用多大劲”,这不是精英的傲慢是什么?活该被喷。

还有人非要洗地说什么”连这种调侃也破防,气量真小”。如果你认同这种话是没问题的,那么当某主播说出”79的眉笔哪里贵了?有时候找找自己的原因,这么多年工资涨没涨,有没有认真工作”,你也应该觉得这种话是没有问题的,否则就是在双标。

😫 精英的痛苦

那说完了底层的痛苦,优绩主义还有一个问题在于:精英他也痛苦。他们不会遇到太多麻烦,就能占据有利位置,但还是要被迫进入和其他人的内卷之中。

那些富裕人家的小孩,从小就要被迫参加各种训练,教育变成了一场军备竞赛,成长时光充满了焦虑。根据对美国精英大学生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大学生的抑郁症和焦虑症患病率急剧上升,每五名大学生中就有一人出现过自杀的念头,每四名大学生中,就有一人被诊断为患有精神疾病。

就算他们在这个精英遴选的战场上得胜了,那种”跳钢圈”的习惯也很难改掉了。因为多年来他们一直在为成绩所左右,为了父母、老师、招生委员会的评判而焦虑奋斗,自我价值感会变得脆弱。很多人都会变成非理性的完美主义者,总希望自己的表现、地位、形象都是完美的,因而时时刻刻都处于焦虑之中。

总之,世界已经陷入了一个巨大的内卷之中:卷得动的时时刻刻都在焦虑,卷不动的每日都生活在绝望之中。

💡 可能的解决方案

但这种书就像很多欧美学者的书一样啊,能诊断问题,但开不出什么方子。这个作者提了很多意见,但这些意见也不太可能立即实施,我们听听就好啊。

首先就是上大学的问题,作者建议抽签上大学。比如说一个大学只录取1000名学生,1万个超过了分数线的学生去申请大学。可能会在1万名申请者中按分数从高往低录取学生。”抽签”的意思是在这1万名达到分数线的学生中,随机抽取1000名上大学。

这样不仅能减轻学生的压力,让他们不要那么追求完美,还能减少被录取学生的优越感。实际上我觉得这个建议还是可行的,因为他首先设置了一个录取的基准线,不至于把牛鬼蛇神招进来。

其次,想要精准的界定一个人的才能和技能,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比如有很多体育明星曾经都不被教练看好,但自己后面打出来了,事实证明是那些教练看走眼了。而且一个人在社会上的成就高低,跟高考成绩也根本就没什么相关性。

💰 税收与社会公平

其次就是些老生常谈的建议啊,比如对金融业多征税。巴菲特就说过,作为亿万投资者,他纳税的税率远低于他的秘书。金融行业赚了太多的钱,对社会的贡献却并不大。

但前面说过,我们经常假设人们的收入是他们对公共利益所做贡献的衡量。事实并非如此。马丁·路德·金就曾说:”清洁工人和医生一样重要,因为如果没有清洁工,疾病就会蔓延。所有的劳动者都有尊严。”

应该去抽精英的税,去给广大的底层劳动者赋予尊严。最后的目标当然就是建立一个福利国家。对于那些没有吃到阶级红利、天赋红利,甚至天生有缺陷的人,要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不要有”发钱就是养懒汉”的思维。

🌈 个人的解毒之道

所以我说这些倡议听听就好啊。我觉得更实在的建议落实到我们个人能做的事,就是跳出优绩主义思维。

其实很多底层痛苦的根源在于:他一方面被优绩主义的暴政虐待着,一边又十分认同这套体系。就比如我开头说,今年我总在被”冲”,有三件事让我印象深刻:

  1. 年初梅西的热点事件,我出了个视频,但全程没怎么说梅西本人,而是说了世界杯后某些”冠军粉”的心态。核心表达的观点是”看竞技体育不是为了看冠军”。不过可能很多人懒得看视频,以为我在骂梅西,急不可耐的冲了一波。

我一直看国足,就是因为他们很弱。但是被虐久了,如果有点进步,或是打出了精气神,那就是特别大的惊喜。要是国足一开始就很强,世界杯常客,总拿冠军,我肯定就没这么大的热情了。虽然听起来很抖M,但你们也可以试着去找一个很弱的东西,喜欢一下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1. 黑神话悟空媒体评分只有80出头,然后各个平台被各路串子跳脸。我出了一个名为《大喜》的视频,表示”你们到底玩的是游戏还是评分?”当时又被冲了一波。自此以后,在B站还多了几个”小弟”,每次我出视频就要直播一边看一边锐评。
  2. 我有期视频说”服务型游戏有些不当人的运营会对流水形成路径依赖”,我以自己以前玩的几个MMO为例子说”对于这种运营游戏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反而你会玩得更舒服”。总而言之就是”玩家没必要在意一个游戏的流水”。结果一些热衷于”流水PVP”的小孩子直接应激了,跑过来对着我疯狂哈气。

三件事:冠军、评分、流水,都是跟优绩主义相关的。我觉得你喜欢的东西取得了好成绩,那当然值得开心(就像黑神话如果能拿TGA,估计比我自己拿百大还开心)。但如果你特别在意这种东西,必然就不会幸福,因为你喜欢的任何事物都不会是常胜将军,兴衰才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就像我看书、玩游戏、看电影从来不看评分。试毒史我也试完,告诉大家他错在什么地方了。自从学会无视评分后,我立即摆脱了人云亦云,挖掘出了数不尽的只属于自己的宝藏。

✨ 结语

那视频就到此结束。虽然大家都是第一次做人,就碰到了如此艰难的局面,是挺令人难过的。但我祝愿大家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解毒剂。

 

【折迭思想馆】一个有思想的心理内容分享平台。《爱与幸福》 从今天起,做自己的光——不完美,但足够明亮。
折迭思想馆 » 当”努力”不再改变命运时,为何社会越富裕,底层却越难翻身?年轻人也越来越疲惫、焦虑、内卷、躺平。

发表回复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