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路上“10大坑”,我都踩上了,可怜我刚一爬出来,就又掉了进去!

校对 | 明

一、不修自己,专修别人。

刚学佛的时候,我经常做的事,就是高高举着佛法的戒尺,评判身边所有的人:他们杀生、恶口、占小便宜……贪、嗔、痴、慢、疑五毒俱全!因为自己学佛了,觉得很了不起,忍不住宣告世界:我学佛了,我吃素了!却没有反观自己身上一大堆的习气。

后来,当我取得了一点进步,觉得自己修得很不错,就总是看不起别人,用一种怜悯的口吻说别人这不好、那不好,还给他们一大堆建议。他们不照做,我就觉得他们“业障太大,自作自受!”学佛学到后来,搞得家人、朋友都开始远离我。

现在我才明白:修行,是修正自己的问题和习气,而不是抱着“我要度你”的心态,一味评判、指责别人的问题。

修行的对象是“自己”,而不是“别人”。

我们是凡夫,不是菩萨,即便是菩萨,也是通过自己的言行感化身边的人,吸引他们学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度化”他人。因为我们凡夫都抗拒“被改变”,除非自己发自内心要改,才会真正地改。

学佛不能学到“众叛亲离”,而是要能够随顺大众,与群众打成一片,才能够感化他人。怎么做才能随顺大众呢?除了克服自己的习气,还要注意几点: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说:“善男子,复有四法,善能随顺入诸大众。何等为四?一者、求法不求胜故;二者、常生恭敬,心无骄慢;三者、唯求法利,不自显现;四者、教人善法,不求名利。”

随顺大众有四个要点:一、一心求法,放下好胜之心、比较之心;二、对任何人都常生恭敬之心,放下清高和傲慢;三、只求能得到法的利益,不显摆、不炫耀,保持低调;四、发利他之心教人善法,默默地去做,不是做给谁看,也不求表扬,不求点赞。

二、舍本逐末,舍近求远。

以前,我总想着要找“一方净土”清净地修行,要逃离五浊恶世,跑到寺庙、深山去修。天天都念“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却不知道自己的这颗心就是佛土。真正的修行是在生活中历事炼心,使自己的心越来越慈悲、清净、平等,这就是在庄严“佛净土”,才是真正的“报佛恩”啊!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里讲:“亿劫在净土,受持净戒行,不如在此土,从旦至明日。”

在我们这个五浊恶世修行一日一夜,所获得的功德,比起在西方极乐净土修亿劫的功德,还要多啊!

因为在西方极乐净土,本来就很清净,没什么苦恼,所以修行并不难;可是,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各种人世间的难行、各种身心的痛苦……这样的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才是真正的修行,才积累无量的福德啊!

看到这段经文的心情,就像专门大老远地跑到武夷山去买茶,回到家发现柜子里藏着上好的大红袍,真是又好气又好笑!让我生在五浊恶世,这本就是佛菩萨的美意。修行就在当下,却还要舍近求远,跑到哪里去呢?

三、执着于功课,停留于形式。

修行的重点是修“心”,而不是停留于念佛、诵经等各种“形式”。会修的人和不会修的人,做同一件事情,所获得的功德利益相差很大。比如诵经,会修的人在“心”上下功夫,发心为一切众生而诵经,念念至心诚恳,功德回向一切众生;比如看到别人法布施,内心发出一念的赞叹、随喜,所获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议;

所以会修的人,可能只诵了几部经,但效果却胜过“有口无心”的人诵几千部;会修的人,在生活中时时、处处、念念都是在修,做任何一件小事,都审视自己的发心,是不是发自慈悲心,为别人的利益考虑,为大众考虑,乃至为众生考虑,深信因果,种善因得善果,如此心量不断扩大,智慧不断提高,福德就会按指数级增长。

四、好高骛远,不切实际。

修行要按照次第,不能好高骛远。有一段时间我急切地想要去分享佛法,可是效果并不好。因为我动不动就和朋友谈论佛学,搞得朋友也不想和我来往了。后来在善知识的帮助下,我才发现自己的问题,是自己的基础还没有打好,慈悲和智慧不够,不懂得契机善巧。

末法时代的我们习气重、福德浅。很多时候发不起足够的坚信和精进力,容易半途而废;即使有足够的信根和毅力,还会因为福德不够,遇到邪法、邪师,遇不到合适自己的法门和善知识。

所以,一定要重视打好基础,为自己积累足够的福德资粮。只要福德资粮够了,合适的机缘、善知识都会自然出现的,在方法对的前提下,要有“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心态。

地藏法门是修行入门、打基础的最好法门,最契我们的机,不但能有效消除业障、积累福德,而且能不可思议地增长信根,为后续的修行打下扎实、稳固的基础。

五、犯了恶业不忏悔,一边修一边漏

以前,我很多时候修得很辛苦,每天早晚精进地做功课,好不容易积累一点福德,但又不能很好地持戒,各种贪、嗔、痴造业,“火烧功德林”,攒的还不如漏的快,所以进步很慢。

习气一下子很难改掉,所以忏悔很重要,及时忏悔就能够有效“止漏”;修正习气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无论我们诵了多少部经,念了多少遍咒,都绕不过自己内心的贪嗔痴,这些深重顽固的习气要靠无数次的觉察、忏悔,经年累月才得以撬动,甚至一生、多生才能够消除。所以,无论修什么法门,修到什么阶段,永远不要丢掉“忏悔”这个法宝。

每当我意识到自己犯了身、口、意恶业,就立马在内心反省、忏悔,并且每天在家里的佛堂,恭请十方三世诸佛菩萨见证,把今天一天的恶业都做发露忏悔,发愿今后永不复犯。(如果又犯了,就再忏悔、再发愿,直到改正为止)

后来,我找到一个好办法,就是每天早晨拜八十八佛大忏悔文,跟着忏悔文,把之前所有的罪业,不管有没有被发现,通通都至诚忏悔一遍。自从这样做以后,习气克服得很快,烦恼越来越少,心越来越清净,对佛法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入了。

普贤菩萨行愿品里说:忏悔无有穷尽,除非众生及业烦恼尽。为什么忏悔如此重要?因为障碍我们证悟菩提的正是累生累劫的业障,“诸障消尽,佛境现前”!

六、过度自信,盲修瞎练

如果把修行比喻成一场前往净土的旅行,善知识就是旅途中的导游,带着你一路走到终点,避免绕弯路。修行路上的“坑”实在是太多了,所以一定要找个靠谱的导游。不然,凭着盲目的自信,盲修瞎练,掉进了坑里还不自知,白白浪费了宝贵的生命。

如果要给“善知识”下个定义,参考佛经可以这样来讲:通达诸法实相,能够使人欢喜、信受、奉行佛法的修行人。

判断善知识的其中两条重要标准,一是他/她是否通达诸法实相,是否通晓究竟的法义,知道终点在哪里而不迷失方向,能够引领他人走在正法道上;

二是他/她能否根据我当下的情况推荐合适我的法门,指导我当下这一步该如何走,真正帮助我获得切实的法益。很多时候,需要直言不讳地指出我的问题,才能帮助我成长和进步。

怎么才能找到善知识?踏踏实实地做功课、勤忏悔、消业障、积福德,在佛菩萨面前发愿求真正的善知识,资粮够了,善知识就会出现。

遇到了善知识就要好好珍惜、亲近。

七、完全依赖别人,自己不深入经藏。

人无完人,任何一个凡夫都有自己的局限,都有犯错的可能性,所以一方面要跟随善知识,另一方面,修行到了一定阶段,一定要自己深入经藏。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身,不能完全依赖任何人。真正的善知识,也一定会引导他人深入经藏,自己去发掘如海的智慧。不要怕看不懂佛经,只要踏踏实实修行,业障减轻,福德资粮积累够了,就一定能够悟入经典!

七、纸上谈兵,不付诸行动。

有段时间,我喜欢请各种经书,读佛经、研究佛理,可是却没有付诸实践行动,变成“说得很好,却做不到。”

《楞严经》里说:“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佛法的修行,是要靠“行”出来的,以“普贤行”悟菩提。通过实践获得自己的感悟,才能够把“知识”转化为“智慧”。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里说:“一切菩萨修胜道,四种法要应当知:亲近善友为第一,听闻正法为第二,如理思量为第三,如法修证为第四。”

当我们听闻、理解了佛法,就要发起普贤菩萨的大行动力,把佛法付诸实践,在生活中“做”出来!“活”出一个佛弟子的慈悲、智慧和精进勇猛,敢于向自己的毛病开刀,敢于忏悔和克服习气,改变自己的生命,才有资格被称为一个“佛弟子”,而不是只谈佛理的“佛学爱好者”或者逃避人生的“佛系青年”。

八、爱比较、求胜上心。

《圆觉经》里说:“若后末世,钝根众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业障,当勤忏悔,常起希望,先断憎爱、嫉妒、谄曲、求胜上心。”

我以前心里常常会把自己和别人进行比较,希望自己做得和别人一样好,甚至超过别人,所以看到别的师兄有进步,心里反而会不高兴。这就是“憎爱、嫉妒、求胜上心”。对于这种习气,最好的对治方法就是修“随喜功德”。随喜他人一切功德,由衷地为他人的进步感到开心,从而扩大自己的心量。

遇到一些初学佛的人,我就会摆出一副“老修行”的样子说教。《圆觉经》说:“不重久习,不轻初学。”千万不要因为自己修行的时间长、懂得多,就看轻初学者,真是惭愧啊!

九、只修智慧,不修禅定。

大乘佛法要修六波罗蜜:持戒、忍辱、布施、禅定、精进、般若。解脱需要靠“般若”智慧,而智慧的修炼,离不开“定力”。

当我定力不够的时候,很容易被自己的情绪障碍,也很容易被别人所影响、被境界所转,根本谈不上修炼智慧。所以,深刻地体会到:定慧等持不可偏废。

一定要坚持打坐,坚持内观,坚持在红尘中修炼自己的定力。

十、忘失初心,南辕北辙。

我总是这样:很多事情,做着做着就忘失了初心,变成要证明自己是对的。所以我总是各种执着,执着于要做到完美,执着于要改变他人,执着于佛言佛语……

佛陀出世的本怀,是慈悲度世。以慈悲为本,以众生为根,不忘初心,修行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才能悟入真正的菩提。 忘失慈悲心的修行,只会南辕北辙,无有是处!

最后,摘录一段《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经文,与君共勉:

菩萨大士,游三界中,以大悲为本,处此秽土,和光不同尘,是名难思议。

一者、于誉于毁,心无增减

二者、若闻善恶,心无分别

三者、于诸愚智,等以悲心

四者、见上下众生,意常平等

五者、于轻毁供养,心无有二

六者、于他阙失,莫见其过

七者、见种种乘,悉是一乘

八者、若闻三恶,亦勿惊怖

九者、于诸菩萨,生如来相

十者、佛出五浊,生稀有想

注:“和光不同尘”:不自炫耀、不露锋芒,融入大众,但保持内心慈悲、平等和清净,不同流合污。

网站声明: 1.本站大部分资源搜集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侵权请提交修改。 2.网站内容仅网站站长做个人学习摘记,任何人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网站发表的内容全权归原作者所有。 3.有任何疑问,可以点击右侧边栏的联系QQ进行咨询 4.本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其他网站平台的,版权归原网站所有,本网站只作信息记录,自己学习使用,特此申明,本站用户也不得使用此信息内容做其他商业用途。
果粉生活 » 修行路上“10大坑”,我都踩上了,可怜我刚一爬出来,就又掉了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