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益匪浅!深度解析15个修行路上的障碍


给你有深度的阅读与陪伴











校对 | 明




所有的障碍都是心灵的产物

如果我们总是将问题归咎于外界因素

我们就永远不可能克服它们





真正开悟的人不会看到这些障碍

因为他们超越了分别心的限制

他们看到的顺境和逆境实际上是同等的

只是他们对修行的帮助方式不同






01











障碍在内不在外


宇宙和我们的存在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无任何障碍的“一真法界”。


然而,我们的心理障碍创造了一个分裂的现实。想要体验到这一真法界,必须首先破除我们内在的障碍——这就是修行本质上。




障碍越少,我们就离真理越近。这些障碍源于过去无数世的固执和习惯,远离了宇宙的本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习惯变得如此根深蒂固,以致我们甚至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因此它们变得难以破除。


许多修行者在遭遇障碍时,倾向于将责任归咎于外界因素,如社会、家庭或他人。然而,这种思维方式实际上是一种逃避。同样,那些因小有成就便沾沾自喜的修行者,可能会滥用神通来判断或显示自己,这同样是一种障碍,因为他们只是迷恋于自我,忽略了神通只是工具而非本质。


相对地,那些自认慧根不足的人,也在用自卑感来设限自己,进而产生嫉妒和愤怒的心理,同样背离了修行的本质。许多修行者往往无法深入自我,识别这些障碍的本质。


事实上,所有的障碍都是心灵的产物。无论是看似偶然的小事,如扭伤脚,都有其内在的必然性,都与我们的心灵状态有关。如果我们总是将问题归咎于外界因素,我们就永远不可能克服它们。甚至有些人将自己的困境归咎于师父或神佛,认为这是一种惩罚,这也是一种误解。


真正开悟的人不会看到这些障碍,因为他们超越了分别心的限制。他们看到的顺境和逆境实际上是同等的,只是他们对修行的帮助方式不同。因此,无论是领导者还是普通人,我们都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障碍的出现完全取决于我们的心态。


要破除障碍,我们需要认识到这些障碍是我们自己心灵的创造,并且不应该向外寻找原因。我们应该从内心释放这些障碍,这样它们就会自然消散。本质上,是我们未悟道的状态造就了所谓的障碍。通过清晰地理解这一点,我们才能向着真正的觉悟迈进。







02







深度解析

15个修行障碍







01 分别心





在探寻宇宙的本质时,我们通常受自身心理障碍的限制,这些障碍源于一种根深蒂固的心态——分别心。




分别心是我们判断事物的倾向,基于个人的感知和利益来区分好坏、是非等。这种倾向不仅局限于个人层面,其根源深植于我们对世界的基本理解方式。




好坏的标签并非物品的内在属性,而是由人根据个人偏好所赋予。就好比人们对同一栋房屋的评价,往往会因居住者不同的需求而异,有人喜欢僻静不被打扰,有人喜欢市井的烟火气;它的价值取决于个人的经历和需求,而非房屋本身的特性。




由此可见,万事万物本无分别,它们只是宇宙本性的表现形式。然而,人类由于自己的分别心,不断地为事物贴上标签,从而导致了无尽的烦恼和社会的不稳定。




修行者要超越烦恼,首先要认识到所有问题的根源:我们内心的分别心。只有当我们放下这种分别,我们才能开始真正地理解宇宙和我们自己的本质。




只要我们还区分法门的优劣,我们就还沉浸在分别心之中,还未能真正融入佛法的平等精神。




在修行中,我们应放下这种分别和个人的主见,否则,就算研究佛法也只会增长分别心。错误以为自己已经洞悟正法而非外道的人,实际上可能已经更远离了真理。












02 傲慢心





修行之路上,有些人在初学佛法时,尚能谦虚学习,然而随着对经论的一知半解,便开始形成傲慢之心。他们误以为对经文有了肤浅的认识便是领悟,因此对他人产生疑忌与嫉妒,不愿向人请教,反而轻视和诋毁比自己低的,嫉妒比自己高的。这种傲慢心就是所知障,将自己限制在字面上,失去了深入洞悟的机会。




真正的悟道不是从诵读经文中获得,而是从内心的平静与清净中自然流露。一个人若充满傲慢,就无法洞察到自然界的每一部分都能启迪智慧。真正修行的人明白,生命太短,没时间去指责他人,因为每个人都有无数的过错需要自我修正。悟道者看世间万物平等无别,不攀缘于是非善恶的区分。




破除傲慢心的关键在于放下”我执”,而放下”我执”的前提是洞察宇宙与万物的本质。一切都是无常的,包括我们的身体、名誉和个人看法。修行者应当认识到众生的平等,无论是植物还是矿石,它们都能成为启迪我们的导师。




攻击他人等同于伤害自己。洞悉这一点,才能建立起一个不分别、平等的心态,自然而然破除傲慢。我们应该意识到,在庞大的宇宙面前,我们的存在微乎其微,没有理由自大或自负。




03 感官限制



人类五官所受到的限制,因为我们处于三维生命层次,无法感知超过三维的事物。例如,我们无法用肉眼看到四维空间或五维时间,也无法感知阴性事物。这种局限使得我们对宇宙及万事万物的认识受到了阻碍。




修行者可能会面临着不相信神灵存在或者产生疑惑,这是因为他们无法克服人类五官的限制。然而,真正的能看、能听、能闻,都源自于我们的本性。如果我们能打破对事物的固有认知,超越五官对事物的判断,就能接近我们的本性。




通过清静心使自己回归本性,打破对事物的判断和认知的习惯,便能超越五官的限制,实现无障无碍的认知。这种“五眼六神通”都是从我们清静法身的本性中产生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先从自己的心理层面打破一切对事物的划分,接近我们的本性。








04 疑惑障







修行者可能会在修行过程中产生疑虑,因为他们缺乏对宇宙的真相的明确认知,也没有明确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




他们会不断反问“我修的这个法对不对?为什么还会有灾祸和疾病?为什么还没有出现修炼的功效?为什么没有感应?”


由于这些疑虑,他们开始怀疑修行的方法,失去信心,甚至停止修行。


然而,这种困难的根源其实在于自身。主要原因是自己的心是否真诚相信修行的方法和指导。如果不能真诚相信,不原原本本、不打折扣地去执行修行,就不会见到成效。而一些人在面对困难时,往往找借口逃避,这其实是偏见过重的表现。在接触一些不良影响的人时,他们容易被劝退,停止修行。


真诚之心是对佛和代表佛的明师所说的话,不加思索,不加分别,不加疑虑,把自己的思想放空,并遵循佛和明师的教导去做。只有如此,才能见到成效。那些充满疑虑的修行者,即使有机缘遇到明师,由于不能真诚听从和遵循指导,也是无法获得真正的修行机缘。






05 法执障







修行者可能会陷入法执的困境,过于执着于经论的研究和理解,甚至执着于经文的字面意义,导致思想越发复杂,反而远离清静。真正的开悟者并非通过研究经论而开悟,经论只是指导修行的方法,而真正的修行必须靠自己亲身实践。


有些修行者过分执着于研究经论,却忽略了实际的修行,只会在文字上纠缠,却无法获得开悟。他们可能夸夸其谈,口若悬河,却并未改变自己的习气。这种研究用的是识,而开悟却需要智,二者是截然不同的两条路。因此,过分依赖头脑思维去修行是违背修行之道的,真正的开悟需要把头脑思维放空,进入真正的禅定状态。


另一种法执表现在寻求快速修行的心态,希望通过得到特殊法门或教诲来迅速修成正果,这种心态实际上是贪心和投机心理的表现。对这些修行者来说,他们需要明白欲得必先失,而带着贪心的修行只会导致背道而驰,难以获得真正的开悟。


最后,法执也可能表现在修行阶段的执着上,比如过分执着于善恶之分别。在修行中,必须先修得人天标准,但要脱离六道,则需要放下善恶之分别。如果仍然执着于善恶之分别,就难以脱离六道。修行者需要明白法执的障碍,才能真正走上开悟之路。








06 被急功近利所障







相当一部分修行者被眼前的利益所困扰,虽然每天诵经烧香,却心存贪求全家平安、消灾免难、身体健康、财富兴旺等福报。然而,贪图眼前的利益实际上是修习更大的贪心,是在造三恶道之因。




即使获得眼前的福报,也只是眼前的利益,而对于远离六道,成佛证果却毫无裨益。修行之路需要放下一切,忘我舍己,而执着于眼前福报的人,实际上是在修习贪心,难以做到彻底的舍己。


修行需要吃苦耐劳的付出,但那些患得患失、计较得失的人,一旦觉得付出大于收获,便会退缩,甚至半途而废。这种心态成为他们前进的最大障碍,导致他们无法真正进入正式的修行阶段,还停留在外道上徘徊。


而真正的修行要求舍去小我得大我,进而舍去大我得无我。放下执着的“我”的观念,才能真正证得果位。对于那些执着于近利、计较得失的人来说,他们只会陷入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境地,背道而驰,无法触及道的真谛。







07 悟前障和悟后障







许多修行者在开悟之前并不清楚什么是真正的开悟,这被称为“悟前障”。有些人误以为脱离物质欲望就是开悟,另一些人则误以为懂得一些因果便是开悟,还有人因为家庭烦恼而想出家修行,错误地认为这是开悟的表现。此外还有很多人错误地将神通视为开悟的标志,认为拥有神通的人就是已经开悟。


然而,真正的开悟是悟透宇宙本性和人生真相,这是初步开悟。而且开悟的过程是持续的,需要通过多次的小悟和大悟来逐渐达到智慧的升华。


其中,由于家庭烦恼而想出家修行实际上是在逃避烦恼,未能理解烦恼源于内心,而非外部环境。




此外,迷信神通的人也是在本末倒置,因为神通只是本性的显现,在开悟之前若不正确运用,易导致造业。另外,开悟后便认为不再需要修行的想法也是一种错误,因为开悟只是“解”,真正的修行才刚刚开始。


开悟之后,需要长期的修行改善自身的种种习气,这才是真正的修行。需要明白,真正能够达到开悟境界的人是非常罕见的,若过早认为自己已经开悟,就不再需要修行,将是自误误他,误人误己。




开悟只是明心的一部分,还需要灵活地将开悟的智慧运用在各种事物中,才能真正实现“见性”。修行者务必不可自设悟后障,以免误入歧途。














08 外道障







“外道”指的是心外求法,即便是在修佛法,只要尚未从内心修行,也可被称为外道。一些修行者对气功和道家的修炼进行攻击,将其视为外道,实属偏见。在悟道者看来,内外并无分别,只是不同的修炼阶段。所有的修行者都是由外向内逐渐修行的,内外并无善恶之分。


虽然内外修行无好坏之别,但要真正认识自我,回归本性,只有内心修行才是唯一途径。许多修行者长期停留在心外求法,执着于形式上的修行,却忽略了实质性的修行内容。




现代宗教往往只注重一些表面形式,虽然可以积累功德福报,却并非真正的内在修行。这种外在修行容易形成内在修行的障碍,导致远离道路。




理解“境由心生,境随心转”之理后,修行者应将时间花在内在修行上,因为“即心是佛”的内在超越才是最高的修行法门。




整个修炼过程就是觉醒和转变自己的心,内外求法的心态将难以实现开悟、解脱、成佛的境界。






09 性命偏修,互偏互障







在现代社会,由于人们忙于工作和生活,对修行的重视逐渐减弱,甚至简化。此前融合性命修行的佛法逐渐消失。




例如,一些人只注重练功和打坐,而忽略修心养性;还有更多人只念经、念佛而不打坐修行;甚至有些修行者多年来都不会打坐。然而,性与命是一体的,而多数修行者却将其视为两个独立的修行方向。单纯修性或者只修命都会影响修行进程。




性与命是一对阴阳,它是一不是二。而多数修行者把它看成二。只炼功不修心者,等于还在执着身体的祛病,或是执着一些小神通。只念经、念佛不打坐炼功者,属于偏修性,使本来是一的性命变成了互偏互障。




修命虽非根本,但命与性息息相关,如无命,性又显在何处?偏在性命两边的主要原因,仍然是理不通,仍然是自己的偏知偏见所造成的。




因此,理不通,则法不明。 性是本我主人,命属外壳房屋。只修性不修命者,如同主人住在一个破烂不堪、漏风漏雨的房子里,神不能安,又如何入定修性?




如果只修命不修性,如同豪华房屋中住着一个痴呆儿,如此互偏互障,使双方的作用都不能充分地显现;修性相当于造卫星,修命相当于造火箭,火箭是能量和动力,把卫星送入太空是目的,故双方缺一不可。











10 各种畏惧障



在修行的道路上,许多人由于各种畏惧心理,反而被障碍的寸步难行。首先,许多人畏惧生活,总是担心生活无法保障,造成内心不安,觉得修行无法静心。




实际上,修行人的生活越简单越好,只要能维持生计就够了,其他的时间、精力都应该放在修行和度众生上。担心生活只是杞人忧天,反而给自己修清静心设置了障碍。


其次,许多修行者畏惧恶名,担心别人的议论和误解,导致心生烦恼和委屈,障碍着修行路上的前进。然而,未悟真修者应该感激那些帮助自己修行的人,因为他们是帮助自己修定力和忍辱的助缘。


此外,畏惧死和畏惧进入恶道的心理也成为许多修行者的障碍。实际上,生死只是一个变化的过程,而对于恶道的畏惧只是由于自心的迷惑所致。最后,许多人畏惧过失和困难,担心自己的修行没有希望或者怕面对困难。然而,修行的道路本来就不容易,畏惧并逃避困难只会弱化自己的修行意志。


总而言之,畏惧心理会给修行者带来种种障碍,但如果能够悟透本性真空,接受一切境遇并放下畏惧,修行者才能真正无所畏惧,超越种种障碍。




11 学修脱节障







有些修行者学了不少经典,能说会道,自以为修得不错。但在日常生活行、住、坐、卧中,与众生交往中,种种习气发生之时,自己却毫无察觉,任其发展,不会返观内照。




结果是虽然学得很用心,修行却不用功,习气不改。说法条条是道,修行时完全脱节,不仅不得妙用,反而因“不力行,但学文”造成“长浮华,成何人”,生出种种傲慢之心,障碍了自己的修行。




还有另外一种相反的现象,就是只盲修瞎炼,不学佛法经典,不明道理,一直在弯路上绕来绕去。







“信”是为了“解”,是为了开悟。“解”又是为了“行”和“证”。如果只有“信、解”而不“行”,信非真信,解也非真解。“信、解、行、证”是一个完整的修行程序,缺一而不可成就。因此,在解的基础上,必须下苦功夫去实践“行”和“证”。在行、住、坐、卧之中,“念念返观察分别”,“把握随缘不变”。这样才能使学、修连贯,学为修用。












12 被疾病表象所障







许多修行人,常以有无疾病来判断修行的好坏。认为修行好的人就不该有病,如果有病,说明你修的不好。看某些人脸上气色好,就认为他修的好。许多人被这种认识所障碍,甚至还认为,修行好的人不仅不会出事,而且一切都应该很顺利。




有这种认识的人,稍有疾病或不顺之事,则心生疑惑和诸多妄念。其实,有病和不顺利完全是正常的。



有三维肉身存在,必然要受到“生、老、病、死”规律的控制,即使是佛在人间,也同样给我们示现一些病态,同样会有不利之事。






修行修的是心,觉悟的也是心,能出六道的还是心,而不是肉体。肉体的疾病和事物是否顺利,都是外境,是末而不是本。如果因此而动念生疑,则心随境转,被其表象所障。




如明此理,则不再分别有病无病,顺与不顺,只管一心清净地修下去,即使临终病未痊愈,往生的并不是你的肉体,心既成佛,何憾之有?





13 所知障







所知障是指:以已知的事物和知识作为参照标准,形成一种固定的思想模式,障碍接受未知的事物和知识。




比如,一些修行人,当得知或修行某一法并从中受益后,则认为如获法宝,执着此法,难以放下。当再接触其它法时,就以先学之法为参照标准,只要是与先学之法有所不同,就一概排斥,不能接受。


但是,这些人不知道,一是法法平等,各种法都不矛盾,都是互相补充的关系;二是虽法法平等,但在不同的修行层次中要用不同的法。如同过小河只能用小船,渡大海必须乘大轮船,如果你乘小船去渡大海,就必然被大浪打翻,不仅过不去,还会葬身于大海。








14 门户障







许多修行者以前都学过各种功法,现在许多同修又进入了佛门,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认识上的问题,由于理不明,就会产生门户之障碍。






修行人对某某功法或某宗教有感情,这是可以理解的,让你放下名字相,并不等于不让你修炼原法门,但是要从心里放下这个名字相。只有心中不立门户,胸中才能装下无量的“门户”。






只有心中无门无派,你才能以一个平等的心去接触各门各派的所有众生,才能和各门各派交往,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谈得上普度众生。”其实无论何门何派,都是为了共同的修行目标。只是名称的表象各异,修的方法不同,殊途同归。






我们修行的层次如同上台阶,如果你的脚不离开(放下)下面的台阶,你就上不去上面的台阶。






宇宙是一个整体,宇宙间本来是不存在任何障碍的,一切障碍和界限都是你自己心里制造的,当你修到心里没有任何障碍时,哪还有障?何处有界?宇宙对你来说就是无障无碍的一真法界。







15 因缺乏根基所障







我们每一个修行人都应该知道,我们修行是为了出离六道,而六道中人道的标准尚未做到,甚至可怜到尚未知道的程度,又怎能谈得上出离六道呢?






人道的标准是利己利他,而现代人大多是以自己的现实利益来判断是非,这样的道德水平尚未修成人的心胸,又怎能向更高的层次上迈进呢?





天道的道德标准是利他利己,菩萨道的标准是舍己利他,如果连利己利他尚做不到,又怎能谈得上利他利己和舍己利他呢?






现代许多人还不懂得起码的礼貌知识、谦恭卑下、虚心求教、知恩图报、吃苦耐劳、不贪不求、布施精进、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一些起码的因果常识、待人接物的交往常识还不懂,又怎能向更高的层次修行呢?




由于缺乏做人的根基,虽也修行,但同时又在造更多更大的业,业比功多,不仅不能上进,反而可能在倒退。这种障碍可以说是当前我们修行人中最大的首要的障碍。

【果粉生活】- 最新苹果IOS信息,致力于为果粉提供最新的IOS趣事、技巧、评测、使用心得等内容和观点
果粉生活 » 受益匪浅!深度解析15个修行路上的障碍